揭秘晚清李鸿章对内外两套面目内幕(3)

2019-12-05 14:13 3292 移动版

  对外,李鸿章向日本人表示:此役证明了欧式军事体制的优越性

  北洋海军成军后,因清流掣肘,确曾长期未购入新舰。但就硬件而言,日本海军在甲午年亦未必处处胜于北洋。最典型者,如其高薪聘请法国造舰专家白劳易,所建造之专门针对北洋“镇远”、“定远”的“三景舰”(严岛、松岛、桥立三舰合称),即存在严重设计失误。黄海之战中,三景舰三门主炮共发射13次,但因军舰弊病甚多,发射悉数落空,没有击中任何中方舰只,“松岛舰”反被“镇远舰”击中两次。

  由此,海军史学者马幼垣感叹:“国人论甲午海战,恒把日方写成胸有成竹有备而来。其实日海军是在主要作战工具所存严重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时,便仓皇上阵的。”由此,也可知,李鸿章战后将主要责任推给“器械之相悬”,乃是诿词。就硬件而言,北洋绝非毫无胜算。北洋全军覆没之根源,当从赫德之言中寻找。

  仅以军事体制为例:日人自明治维新后,即设立海军省,统一筹划管理海军事务;其后又设立军令、军政机构,以完善统一指挥体系;再颁布征兵令,实行普遍义务兵制,进而确立现役与预备役结合的近代常备军制度;为适应出洋远征,陆军亦效仿德国改为师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