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到了一个不用直接拎刀上战场也能杀人的好办法,就是用炸弹。
炸弹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一炸就倒下一大片,效果远比冷兵器的大刀更好,甚至比一枪杀死一个的火枪还要高效。但问题是,孙中山是学医的,他现在还不会制造炸弹。
这个好办,可以学,而且学习炸弹的还不止孙中山一个人。
在当时的香港西医书院,有四个思想激进的年轻人,他们对清朝的腐败非常痛恨,常欲谋除之,他们分别是是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人称“四大寇”。所以,在孙中山的一些调侃式的外号中,除了孙大炮,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孙大寇。
四个人因为志同道合,经常聚在一起密谋革命。为了不引人注意,他们在经常密聚的场所门外,悬挂着一块长约五六尺的小木牌子,上写三个字:乾亨行。
他们在这里密谋革命的主要任务,应该就是自制炸弹,准备炸几个清朝要员。
不过从史料上来看,制造炸弹的似乎只有孙中山一个人,但道理上讲,制造炸弹需要可靠的帮手,所以另外几个人应当对孙中山搞炸弹是知情的。
孙中山精通医术,为人又聪明,找来几本制造炸弹的资料,研究一下,应该很快就无师自通了。而且,他藏身于香港的医院中,这里属英国管辖,清政府是管不到的,所以条件相对宽松一些。
很快,“总理就在医院里暗自学会了制炸弹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