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抗日将领张灵甫为何要杀妻谜团(2)

2019-12-31 09:12 9397 移动版

  1923年,张灵甫毕业后回到老家,在学校谋了一份教职。金鳞岂是池中物,他一边教书,一边认真考虑起自己的前途。后来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居然一考即中。那一年,张灵甫刚刚20岁。

  当时的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文化最多元、运动最频繁的地方。走在未名湖畔,到处都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演讲、辩论,热闹得跟过年一样。不久,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当吴佩孚正在前方指挥酣战时,作为讨奉第三路军司令的冯玉祥却悄悄率领军队班师回京,实行兵谏, 一举扣押了“总统”曹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政变”。政变发生后,冯玉祥通电邀请孙中山来京共商国是,又把“总统”曹锟拉下马来,还将早被废黜的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几套“组合拳”一打,北京政局为之一变。

  这一切对张灵甫影响太大了。此前,学生们经常上街游行示威,口号喊得山响,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几年过去,贿选“总统”曹锟还是稳坐钓鱼台,一点皮毛都没伤到。倒是冯玉祥一声令下,北京城就一夜“变天”。现实给张灵甫上了活生生的一课,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衽席之上,而吁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强暴,非破坏不足以言建设……”

  恰在这时,张灵甫发生了“经济危机”。他依父亲之言离开了北京大学,当然他并不是真要回家种田,而是开始了“投笔从戎”的第一步。

  投笔从戎

  在经过短暂的“驻豫军官训练团”生涯之后,张灵甫于1925年秋天来到了广州。由于于右任的介绍信,他成功报考了黄埔军校四期。

  不过,他在黄埔军校的日子没有想象中顺利。黄埔军校是军事院校,理科很重要,偏偏张灵甫重文轻理,在甄别考试中成绩较差,被编在预备军官团二团二连(成绩好的学生则进入军官团)。凑巧的是,另一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学生,也被编入预备军官团二团,但在三连。嗯,他就是林彪。

  1926年3月8日,黄埔军校举行了第四期的开学典礼。张灵甫与林彪、刘志丹、胡琏、袁国平、李弥、唐生明等人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长达21年的戎马生涯。

  张灵甫生性好静,学习期间表现得并不活跃,也很少参与政治活动。但他在这里潜心学习军事课程。黄埔前几期的学生所接触的大人物、教官在 当时都是一流的,如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邵力子、周恩来、张申府、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给他们讲课或演讲。另一方面,张灵甫在政治上完成了转型,成了蒋介石的忠诚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