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战场上三英雄,精忠报国郝刘郑”。这是抗战时期流行的一句话。“郑”指的是1937年在山西忻口前线阵亡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少将旅长郑廷珍。此前,柘城籍的郑廷珍与鄂豫皖苏区红军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该部的防地进入苏区。现在,郑廷珍的子孙们居住在北京、海南、河南等地。
◎英烈身后
9月4日,家住柘城县城的陈德珍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让他高兴的消息: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他的姥爷郑廷珍赫然在列。
后来,80岁的陈德珍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郑廷珍的嫡孙郑然综。
随着柘城县城框架的拉大,离县城三四公里的牛城乡郑楼村即将和县城连为一片,郑然综家就坐落在宽阔的公路旁。
与前边一排新建的楼房相比,郑家的平房小院显得低矮而局促。
1893年,郑廷珍出生于郑楼村的一个中医世家。不过,到了郑廷珍这一代,家道中落。1917年,郑廷珍离开郑楼村,成为冯玉祥麾下第16混成旅第3团的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他28年的军旅生涯。
郑然综的父亲郑中田是郑廷珍的大儿子,系郑廷珍原配所生,郑中田和母亲一直生活在郑楼村。1958年,郑中田因病去世。现在,郑中田94岁的妻子邵新莲也已卧床不起。
郑廷珍另外两个儿子郑中杰和郑中元,举家生活在三门峡和海南。郑廷珍的大女儿郑中霞,曾在北京市水利局老干部处工作,如今已是一位行走不便的耄耋老人。郑廷珍嫁在柘城当地的另外两个女儿,早已离世。
上世纪80年代,郑中霞在《血染忻口的郑廷珍将军》回忆录中写道:“家父牺牲时,除家乡亲属外,随军家属有两男四女,我最大,年仅6岁,最小的还未出世。后因战乱,生活无着,家母曾携带子女在豫西乞讨,两女病饿而死,一女给人家当了童养媳,一家人受尽了磨难。”
◎亲近红军
在当地,57岁的郑然综是一地道朴实的农民。几年前,郑然综在建筑工地干活时摔伤,不能干重活了。但一提起抗日名将郑廷珍,身材瘦弱的他立马有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爷爷的抗日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