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五代十国的赵匡胤据兵八公山,攻打寿春(安徽寿县),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守城如命,尽管赵部顽强作战,仍屡攻不下,久之,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今寿县境内)。地方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煮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公元959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始终忘不了南塘的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又传为“救驾汤”。
淮南学者方川认为,如果说淮南牛肉汤源自赵匡胤,纯属传说,这是民间传说“箭垛式”人物思维模式使然。也就是说当某个传说人物具有某种特定精神品格后,人们就会把与之类似的事件加到他的身上,成为箭垛,还有箭在不断射来,浑身缀满了类似的故事,一如鲁班、阿凡提。因为赵匡胤,成就了“大救驾”糕点,再添一个大救驾的牛肉汤多排场,一干一稀,一软一硬,吃得匀溜舒坦。淮南牛肉汤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众说纷纭,淮南作家金妤认为,淮南牛肉汤最早不是汉族人发明的,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男耕女织是农耕文化的基础和典型表现形式,其中,牛的作用极其重要。牛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同时又是运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