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禅侯的故事成为文学创作题材
由于正史对常顺封侯一事并未明确记载,有关其事迹多靠水草庙中的碑刻文字以及民间口授得以流传至今。
阳城学者潘小蒲生前考证,常顺乳名三娃,弟兄四人排行老三。因家庭贫困,十四五岁时,就与父亲、叔父到各地行医。后招赘本村王氏为妻,生有一对儿女。在实践中,常顺医术不断提高,成为一代名医。在60余年的兽医生涯中,常顺有大胆的尝试,有独到的见解,有超前的创举,有爱国的赤胆忠心,有拯救生灵的丰功伟绩。
挖掘水草庙的价值,对发扬中国中兽医史具有重要价值。广禅侯的故事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1987年和1994年,两届全国广禅侯学术讨论会分别在阳城、晋城召开;1987年,由阳城县人民剧团排演的上党梆子《广禅侯》上演;此后,由阳城学者潘小蒲编剧,山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广禅侯传奇》在全省热播;1992年,潘小蒲所著历史小说《兽医广禅侯》出版。
水草庙虽经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增修、重修和修缮,但除献殿、戏台完好外,广禅侯殿等毁坏严重。2011年,文物部门开始对水草庙进行修缮,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工程投资300多万元,对水草庙进行全面修复,并对周围山坡进行绿化。”卫双银说:“未来的水草庙就是中国唯一的中兽医博物馆。”
非遗小档案
广禅侯的故事是指在今晋城阳城县广泛流传的一个汉族民间传说。广禅侯常顺,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时期一位民间兽医。他是阳城县山头村(原常半村)人,其家族世代兽医。常顺医术精湛,也常给贫苦百姓看病,分文不取,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广禅侯故事群叙事体量宏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生动的“草根”奋斗史以及布衣郎中胸怀天下、扶危济困、医者仁心、力挽狂澜的民族大义,对阳城周边民众及青少年和医学工作者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