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龙脉:宋朝开国有何风水玄机?(3)

2020-04-20 11:42 24861 移动版

  天下之中

  赵弘殷自小就是个武将的苗子,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五代几朝的战争频繁,他在后唐与后梁的征战中屡建奇功,深得唐庄宗李存勖的信赖,被任命为后唐禁军首领一职。后唐建都在洛阳,赵弘殷便由涿郡迁居洛阳。这一次迁徙迁出了一条“真龙”,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出生在这里。

  洛阳的风水之佳自不用说,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都。她位于中原的腹部,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说,宋代学者李格非称:“挟崤渑之岩阻,当秦陇之噤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洛阳市区,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阙峙立,西边秦岭,东边嵩岳。伊、洛、擅、涧、蜿蜒而过。四周雄关重重,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南有轘辕关,北有孟津古渡(也称孟津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洛阳四周有群山环抱,地势易守难攻。其中的龙门山位于洛阳南25里处,与香山对峙,中有伊水流过。民间有个关于这两座山的传说,说原来两山为一,横亘在中间阻断了水流,淹没田地,大禹治水时就把山劈开,让水从中间流过,山便分为东西两座。由于人们把大禹比作龙,这座山就被称作龙门山,自古是洛阳的南大门,又称伊阙。和龙门山隔水相望的香山位于龙门山之东,因山产香葛而得名。这座山景色优美,山峰高耸、松柏苍翠,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览或居住。唐代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故事发生在半山腰上的香山寺;白居易晚年长期在此居住,故自号“香山居士”死后又葬于香山琵琶峰,现“白园”即是此地。西面的周山位于洛阳以西30里,又名秦山,西起洛宁崤山,东入洛阳,由于山上有三个大冢又称为三山。站在山顶,北可望邙山,南可眺洛水,气势雄伟壮观。还有著名的首阳山,伯夷叔齐就饿死于此,位于洛阳东部偃师境内,是邙山的一部分,因地势较高,日出先明,故名首阳山。

  群山勾勒出了龙脉的走势,而洛阳的水相更是出色。涛涛黄河,劈山穿峡,迂曲急转,经新安、孟津,东流直下。在洛阳的西南方向,有两条黄河的支流从巍峨的熊耳山侧有两条向东北流淌,穿洛阳而过,这就是洛河和伊河。

  洛河,古称洛水,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在洛水北而得名。洛河是黄河中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洛岔源乡木盆沟,流经陕西洛南、河南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市区、偃师、巩义,在巩义注入黄河。这条河处于中原地带,这里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周易·系辞上》的“洛出书”就是这里发生的;三国时曹植写过《洛神赋》,洛神就是洛河的女神,塑造了纯洁美丽的洛神形象。在隋炀帝建成大运河以后,洛河成为大运河的中心,也是全国的一个枢纽。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闷敦岭,经嵩县、伊川、洛阳,在偃师与洛河汇合。伊河上游多峡谷,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伊洛流域是古代建都的重要地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西晋左思也说:“河洛为王者之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洛阳是中原王朝的中心,是帝王择都的“首善之区”。

  西汉初期,刘邦首先定都洛阳,曾在洛阳南宫论三杰,只是后来听从了娄敬、张良的建议才西迁长安;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洛阳;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到了唐朝,唐太宗也在登基不久就要重修洛阳。另外,武则天也非常喜欢洛阳,在唐高宗时,她就怂恿高宗迁都洛阳。她亲自执政后,更是长居洛阳,把东都改成了“神都”,定洛河为“圣河”。到后来的唐玄宗,前后大约有十年时间在洛阳,开启了“开元盛世”,将中国的封建时代推向了极致。

  就连清代大学者顾祖禹考察洛阳山川风水时也指出:洛阳南枕嵩山、伊阙,北临邙领、黄河,东扼虎牢关,西拥函谷关,山环水抱,藏风蓄水,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确实是帝王之都。有洛阳的龙气滋养,赵匡胤这条真龙很快就要腾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