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郃知道诸葛亮会有戒备,也提出来“归军勿追”的意见,但由于司马懿是主帅,他必须执行命令,因此中了埋伏,而且中的是山谷中的埋伏(乘高布伏)。
司马懿是军事谋略家,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撤退时必然有所防备,但他为什么还要命令张郃前去追击呢?一般认为,这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就是想借诸葛亮之手杀掉张郃。
《三国志·张郃传》当中并没有记载张郃的死与司马懿有关,那么《魏略》的记载是不是准确?应该说,牵扯到司马懿的失误、责任问题,《三国志》是不敢有贬损的文字出现的,而这次战争统帅又的确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对于张郃的死应该是有责任的。换句话说,既然《三国志》没有这段记载,我们也只能相信《魏略》的记载。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除掉张郃呢?
魏明帝时期,曹操时期的魏国大将已经所剩不多,而能够在谋略上和司马懿比肩的也只有张郃一人。在实战经验上,张郃更是胜司马懿一筹,这就是司马懿忌惮张郃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魏国的君臣应该看得很清楚,而魏明帝也开始重视并使用张郃。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明帝曹睿任命张郃为西路军总指挥,张郃不负所望,在街亭打败了马谡,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次年,诸葛亮再攻陈仓,魏明帝再召张郃到京师,并亲自设宴招待,让他出兵陈仓。张郃知道诸葛亮粮草不足,但还是昼夜兼程赶往陈仓。这说明,魏明帝随时可以让张郃独当一面,张郃也有能力代替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前方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