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如何给孩子取个学名

2019-08-14 17:30 5655 移动版

   中国最早的姓名即出现于甲骨卜辞上。

  再过两天,就是秋季新生入学的日子了。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