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成了“明星武器”
尽管日俄战争已经向世人充分展现了机枪战的酷烈,但那毕竟是一场发生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的战争。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真正让他们体会到机枪战的威力,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到一战爆发时,当时欧洲各国陆军已经普遍装备了机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装备的是马克沁机枪,只有法国、比利时等国军队装备的是哈奇开斯机枪。而马克沁与哈奇开斯这两款同样出自旅欧美国人之手的致命武器,即将投入一战战场,并从此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宿命对决。
真正让欧洲人对机枪的杀伤力有了切肤之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打破对德作战的战略僵持局面,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发起进攻。然而,德国守军依靠精心布置的大纵深防御阵地,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在40公里宽正面战场上担任主攻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期间,马克沁机枪的最高记录是一天之内令英军士兵付出6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到11月份战役结束时,英法联军在付出了79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后,仍未能彻底夺取德军全部阵地。而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战役结束之际,已经加入英国籍并获封爵士的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溘然长逝。
几乎就在德军的马克沁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中重创英法联军的同时,法军的哈奇开斯机枪也正在对德作战中创造奇迹。在1916年春天凡尔登战役中,法军一个装备两挺哈奇开斯机枪的步兵排,在304号山附近的阻击阵地上,抗击进攻山头的德军长达10昼夜之久。在10天里,这支被切断所有补给和通信的部队一共向德军射出15万余发子弹,弹壳几乎塞满了战壕。本来,一个法军步兵排正常的机枪子弹基数是5000发,只是这个排的防区正好靠近一座弹药库,才没让法军的机枪“断粮”。两挺机枪的凶猛火力给了法国守军巨大的勇气,连军官也拼命给空弹带装弹。事后统计,这两挺哈奇开斯机枪平均每挺的枪管内发射了7.5万余发子弹,远远超出枪管寿命,堪称是个奇迹。
到一战末期,随着坦克和航空兵投入实战,以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为代表的重机枪在阵地防御战中的价值有所下降,但依然作为各国陆军的制式装备被广泛使用。
抗日战场再次上演
两大机枪巅峰对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从德国引进了最新改进型马克沁机枪的全套生产设备,并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仿制定型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国民党军的制式装备。至1948年,共生产35272挺。这还不包括各地方武装自行仿制和通过其他渠道引进的马克沁机枪。
另一方面,日本于1905年购买了M1897型哈奇开斯机枪的生产许可证,仿制定型生产了38年式重机枪,之后又改进出了92式重机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中日两军之间再次上演了马克沁与哈奇开斯之间的巅峰对决。
抗战结束后,两大不同流派的机枪又在风云际会之中,随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海回眸
历史上的著名机枪
捷克造轻机枪
【“捷克造”】
相对于马克沁、哈奇开斯等早期重机枪,轻机枪是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备弹量较小的步兵伴随支援型武器。轻机枪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战中后期,而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款轻机枪就是俗称“捷克造”的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提出设计方案,后经不断改进后,由布拉格军械厂与国营兵工厂勃诺合作生产,并于1926年4月正式定型列装。该枪自重仅9公斤,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维护使用方便,火力较强的优点。
由于当时捷克在中国内战及中日关系中均处于一种超然状态,且该国急需通过武器出口创汇,因而在ZB-26型定型列装后不久就出口到了中国。不久后便被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仿制,总产量达4万挺之多。当时,无论是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还是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大量装备这种机枪。
下一篇:康熙读书曾累到咳血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