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的包办婚姻 民国才子们采取了哪些手段?

2019-10-18 15:29 16145 移动版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大家颇为熟悉的三位民国人物:徐志摩、鲁迅、胡适。选择这三位是因为他们面对了一个非常类似的问题:这三位新时代的新青年都被家里安排了包办婚姻。但有意思的是三个人对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进门的媳妇的态度简直是很不一样。

  徐志摩:面向现代反抗传统

  1915年夏十月,由家庭包办,与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但是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我们的大才子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评论他的未婚妻:“乡下土包子!”婚后更是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结婚后,张幼仪很快怀孕生子。而自认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他却迫不及待地离家去北京求学,之后赴国外留学并他遇到了人间最美四月天林徽因。他疯狂地迷恋上了她,丝毫不顾忌自己有妻有子的身份并迅速要求与张幼仪离婚,由此成为近代中国离婚第一人。“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徐志摩如是说。

  徐志摩学历背景极为繁杂,所学专业横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文学多个学科,而且长久以来一直是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活在历史书或文学课本里。且看同时代的胡适是如何评价这位才子的:徐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自由,代表着未来的希望;自由,意味着向传统反抗。徐志摩义无反顾地打响了反抗传统的第一枪,象征着包办婚姻的张幼仪无辜躺枪。徐志摩不需要管这个女人是美是丑、是疾病是健康,是才华横溢是大字不识,只要是包办婚姻,这婚就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