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帝死因成谜 出天花还是被郑成功炸死(2)

2019-09-27 11:58 14234 移动版

  据《起居注》记载,康熙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上五台山礼佛。

  此类活动本可以在北京举行,可他们偏偏不远千里来到五台山。如此看来,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修行,也许才是隐藏在礼佛背后的真相。

  庚子之变的时候,慈禧太后西逃,当地要接待她,就从五台山借了一些用具。有人说那些用具跟宫廷用具相似,可能是顺治当年用过的。

  如果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关于顺治死亡之谜似乎可以还原成这样的一个过程:孝庄害死了董小宛,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为托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孝庄唯恐此事为天下人所知,于是便假借顺治之名,伪造遗诏。遗诏中的种种自责,无疑也就是孝庄强加给顺治莫虚有的罪名。

  从顺治的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分析,遗诏中的自责并非不合情理。顺治入主中原以后,面对着一切都感到陌生。因此,他必须尽量的去熟悉与适应这一切,甚至背离他自身原有的一些传统习俗。这就使他陷入一种困惑与矛盾之中,在他内心深处常常有几分自责的成分。同时,顺治受到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曾经一度笃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屡次下诏自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

  笔者通过查阅顺治朝的翰林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意外的发现了关于顺治死因的线索。书中写道:“在王熙应召进入养心殿以后,病榻上的顺治帝对他说,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谓的痘就是天花,顺治皇帝从患病到驾崩,只有五天的时间。他的病症与天花病极为相似。那么顺治皇帝会不会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重新审视之后,顺治出家的说法又有疑点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这一年董小宛16岁,而顺治才两岁。

  董鄂妃并非董小宛,她也并非被孝庄设计害死的。事实上,董鄂妃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痛不已,因伤成疾而去世的。据僧人传记《续指月录》记载,爱妃辞世,顺治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顺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为顺治在万善殿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然而之后的记载却将故事引向了出人意料的结局。顺治皇帝剃光了头发要出家了,这个消息激怒了孝庄,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听说弟子茆溪森为顺治剃发,当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烧死茆溪森。顺治得知这件事情后,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

  从种种史料和迹象推断,顺治患天花而去世,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顺治患病去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然而清宫档案为什么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难道顺治死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顺治死后,朝廷依照他的遗嘱,将他葬在了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顺治十四岁那年的冬天,顺治在遵化躲避天花时发现并确定下来的。一代天子,竟为天花所迫,不得不离开皇宫,将自己放逐于北方的寒山冻水之间。对于天花,当时的人们几乎是谈之色变。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隐去了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顺治年间,一个叫张宸的官员在个人笔记中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

  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史学专家们更加确信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天花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