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成干尸:揭秘清东陵盗墓案 慈禧变木乃伊的秘密(5)

2019-10-20 10:03 14054 移动版

  新京报:修复后,这些文物将恢复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

  王兆华: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当时的历史信息,保留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断代。有观点认为文物修缮就是修旧如旧,其实不是外表上的修旧如旧,是要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方法。

  新京报:在传承原工艺原方法方面我们具体会怎么做?

  王兆华:文物修缮和现代建筑工艺不一样,现代工艺可以浇筑,混凝土直接打进去,修缮古建筑不行,比如刷漆,我们不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化学漆料,而是用传统的古建筑专用的生物漆料;做地杖用的灰料里面就有猪血和面粉,增加它的黏合度和透气性,而不用现代的水泥和白灰,这就是传统工艺。

  新京报: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会不会遇到一些难题?

  王兆华:有,乾隆裕陵的地宫现在渗漏得很厉害,由于地宫渗水,券顶的石构件因受力不均而变形,接缝之间崩裂的情况很多,掉下来一块一块的,我们俗话叫“崩瓷”了。

  修复方案还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讨论,专家们讨论得非常细致,已经讨论两稿了,针对裕陵地宫究竟怎么做防渗,一年多了还没有定最终方案,因为必须得慎重,如果做得不好会渗得更厉害。

  新京报:修复方案最大的分歧在哪里?

  王兆华:现在能确定的是渗漏水源是雨水从宝顶和四周渗漏,事实上目前防渗漏的技术很成熟,但修复古建需要尽量使用当时的技术,这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还原古建,同时最小程度干预古建,出于这个考虑,现在方案一直没确定。

  新京报:一直渗漏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王兆华:渗漏进地宫的灰浆会腐蚀内壁的经文和雕刻,最后让内饰受损无法还原。

  新京报:渗漏的来源明确了吗?

  王兆华:专家论证已经排除了地下水渗漏,现在针对是雨水从上方渗漏还是周围渗漏还不确定,所以方案定不下来。

  前景

  当务之急是“保命”

  新京报:《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都要拍成电影,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盗墓文学热和文物热,在你看来,这种热潮对于清东陵是一种压力还是机遇?

  王兆华:我是比较排斥这种热潮的。对于文物保护来讲,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会渗透一些盗墓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全国的古墓葬的保护不利。

  但反过来看,对于旅游又是一种促进,它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清代皇家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清东陵本身就是用砖、石、瓦、木写成的一部清朝历史。

  新京报:故宫现在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品牌营销上有很多新的花样,清东陵在这方面是否有计划?

  王兆华:我们还没有呢,现在当务之急是“保命”,得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所以顾不上那些。2010年开过一次座谈会,很多地方的文物景区都有人参加,当时有人也说,怎么提高展示水平、怎么提高接待能力,我说你们都是从中心城市来的,啥时候你们去我那看看,我们那警卫得靠人和狗,房子用棍支着呢,我们哪还有精力想别的,保命都保不起。

  现在,我们也开始提升了,有数字化保存、网络化营销、国家五A级景区创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