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宋代来说吧,他们把春节称之为“元旦”,也叫“岁首”。呵呵,此“元旦”可非彼“元旦”的哟,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元旦”是大不一样的了。
这每逢“岁首”之前呢,是要做好充足准备的。比如,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呀,人们都要把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呢,再把自己买来的心仪的年画贴在房间里,哇,看上去亮堂堂的。当然啦,门上也不例外,要贴上驱鬼辟邪的钟馗画像,给主人家把门。嘿嘿,您可别小觑了这“家”的象征——门儿,无论是过腊八节,还是过年,老百姓都忘不了它。因为它正是“保护”私家财产安全的“门军”。
到了宋代晚期时,人们则把“值班看门”的门神钟馗,换成唐代的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了。这同时也体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人的思想也随之变化——由迷信鬼神到崇拜英雄,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如此,宋朝人为了双保险起见,他们还将桃木板子钉在大门的两侧,那就是史上最早的春联了。据说呢,桃木有驱邪的和祈福“本领”。呵呵,即使现在的民间也传有此类的说法呢。
如今,年三十儿的晚上呢,一家人可以聚集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可那个时候条件不允许呀,怎么办呢?为了图个吉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整夜的不睡觉,这叫做“守岁”。因为坊间有这样的说法,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所以,大家一直守坐到三更天,预示着新的一年又能相见了。
那有人该说了,总那样干巴巴地坐着,多没劲呀。反正也是闲着嘛,当时的人常常喝一种名唤屠苏的药酒。屠苏酒呢,据说是华佗研制而成的,意在祈求来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的。谈到喝屠苏酒呢,这里还有些讲究呢。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孩子是家庭的核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他们是延续香火的希望。因此,喝酒的顺序是先让最年少的那个喝下,年纪大的最后再喝。从这一点上来看,又好像是与旧的礼法相悖离的。但仔细想来,虽然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说,但他们还是认定了孩子才是未来,未来的主人。
待三更过了之后呢,家家户户便开始燃放爆竹。当鞭炮声响彻天空的时候,这就是新年的信号了——竹报平安嘛,新的一年真的到来了,这正是王安石所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自己的新岁。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祭祖、拜天、拜地,走家串户地一个头磕在地上互相拜年。皇家呢,实际代表了国家政府机关,往往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朝贺礼仪。所有的官员放假三天。虽说是放假了,可礼数一点也不能少。他们除了拜访亲友以外,还要拜访自己的同事,互道过年好。这或许就是礼尚往来之意吧。
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当中,有很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傀儡、影戏、杂剧等表演的娱乐活动。还有蹴鞠这样的时尚体育运动。
由此看来,宋代人过春节的热情是极高的,它就如一幅热闹又唯美的画卷,无论什么时候打开它,您都能从中嗅出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