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诅咒开者即死 9岁女童墓葬堪比王侯(2)

2019-09-16 09:15 10117 移动版

  在对古墓的进一步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石椁。打开石椁,一具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仿殿堂石棺跃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是3间有浮雕的房屋形状,长1.92公尺、宽0.89公尺、高1.22公尺。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盖下部分由6块石块镶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四周刻有斗拱、门窗、瓦当,并线刻有青龙、朱雀、侍从等图案,俨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顶最常见的构造方式之一。即由前后2个大坡檐、两侧2个小坡檐及2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因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的缩影,如此豪华石棺的墓葬主人究竟是谁?

  根据墓志记载,墓主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之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开皇三年(西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享年48岁。隋文帝杨坚念李崇战功赫赫,且为国捐躯,因此对李崇之子李敏也备加恩宠,自幼便将其养在宫中。开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的长女、北周宣帝5皇后之首,静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李敏为婿。

  从墓志的记载来看,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杨丽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然而大业四年(西元608年),她却『遘疾终于汾源之宫』(墓志语),『汾源之宫即是汾阳宫(隋炀帝行宫),也就是说,李静训应该是被杨丽华带在身边,随同隋炀帝一起前往汾阳宫时夭逝的。』王原茵说,『杨丽华对此十分伤心,便要求对其厚葬。』

  当这一系列的资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相信人们更想知道的是,究竟是怎样的殊荣让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死后能够拥有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仿宫殿式石棺,享受着堪比王侯将相的奢华陪葬品。她到底是谁?……

  为何用石棺葬于城内?

  对比同时期其他墓葬,李静训的埋葬地点和埋葬方式尤为特殊。墓志称,李静训死后,当年12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尼寺。 『京兆』指的是当时隋代首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休祥里』(唐称坊)位于大兴城内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这也就是说李静训死后是被埋葬于大兴城内。』王原茵说,『中国汉民族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依照葬仪往往把葬地选在远离居住地的市郊,尤其是隋唐时期,在城内很少发现有同时期的其他墓葬,李静训墓也是迄今为止在隋代京畿地区发现的第二座墓葬。不过,万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埋葬众多妃嫔的皇家尼寺。以李静训当时的受宠程度,埋葬于此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埋葬方式上,李静训将近26平方公尺的墓室内除了1方墓志、4块残砖与石棺椁之外未放置其他物件。 『隋代使用的石质葬具,以石棺床较为普遍,但石棺椁,即便是普通式样,其使用人群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王原茵说,『在李静训之前,房形石葬具的使用者屈指可数,且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当属于特加优厚。』

  当这一系列的资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相信人们更想知道的是,究竟是怎样的殊荣让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死后能够拥有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仿宫殿式石棺,享受着堪比王侯将相的奢华陪葬品。她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