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乾隆书生故事

2020-05-22 09:40 10039 移动版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指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乾隆能诗能文、能书能画,是一个书生气很浓的皇帝,就像他曾经自诩的是一个“书生”。然而,乾隆毕竟不是一个书生,在特定的政治氛围里,长久的文化熏陶所养成的书生气,早已经成了他政治意识和驭臣手段的外化。

  乾隆十九年的四月,云贵总督硕色进京给乾隆请安,连续几次受到乾隆的热情接见,把硕色感动的五体投地。回去后,硕色立马儿上了一道奏折,用很肉麻的词汇把乾隆一顿忽悠。在赞美朝政的治理时,有一句话他这样说道:“此臣自有生以来从未见之盛治也”。乾隆看完后,批到:

  此语不当。汝非明朝人也。(《乾隆御批·恭谢天恩折》)

  这人邀怜乞宠忽悠的水平也实在是太差了。说乾隆的时代是他有生以来所见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是依据什么做的比较呢?如果和雍正朝、康熙朝比,是在抬举乾隆,还是在埋汰乾隆的父亲和爷爷?乾隆不能发火,只好奚落他:批语只是点到为止,给人的感觉半推半就。

  有时候,乾隆的书生气又像纯真的孩童,说好好的不得了,说急翻脸不认人。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湖广总督定长给乾隆上了一道谢恩的奏折。在奏折里定长表达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说自己身为满洲人,理应为满清鞠躬尽瘁;另一个意思说自己之所以能当上总督,多亏皇上的栽培,所以不敢“自图安逸”。没想到,乾隆看完奏折后,批道:

  汝诸事不认真,恐此亦不过随分了事而已。言谢岂不睹颜?(《乾隆御批·恭谢天恩折》)

  你定长说谢我,够格吗?你也不照照镜子!原来,这个定长老倚仗自己和乾隆的老感情,工作一直不力,多次被议免职,因为乾隆的偏爱才得以继续留任。正因为此,对于恨铁不成钢的乾隆来说,定长越感谢他,他越觉得脸上无光,气得连谢恩的话也都懒得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