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身上的香气怎么来的 乾隆有没有得到香妃

2020-03-13 09:13 9600 移动版

  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

  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

  钟林的这首《香妃大巴扎》,描写了人们在香妃墓前顶礼膜拜的情景,凸显了香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香妃又叫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汗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来说说乾隆和香妃的故事,为什么乾隆对香妃一往情深?

  回部有一位“香姑娘”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传进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神乎其神的传说,绘声绘色的描摹,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乾隆帝是一位风流天子,后宫中美女如云。但是,“香姑娘”的神奇,仍然让他心猿意马。可是,回部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要将一位异族女子弄进宫来,也非易事。况且,回部近年来与中原多有冲突,关系并不和睦。据可靠情报,回部的上层有再次发动叛乱的种种迹象,如果因为一个女子而给叛乱分子以口实,那岂不让天下臣民耻笑?想到这里,乾隆帝强按下了对“香姑娘”的向往,专心于自己的朝政。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乾隆帝将精力从“香姑娘”的身上转向朝政时,回部的上层人物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分裂中央的叛乱。叛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战火就是命令。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派将军兆惠统帅大军入疆平叛。临行之时,乾隆帝特意为兆惠将军送行,除指示平叛方略外,暗地里叮嘱他要特别留意“香姑娘”。

  叛乱头目之一名叫霍集占,当时是南疆伊斯兰教小和卓木(和卓木即圣裔、伊斯兰教首领之一)。他和其兄大和卓木策动了武装叛乱。芳名远播的“香姑娘”,就是霍集王宫中一名得宠的王妃。兆惠将军率军经过一番苦战,将叛军击溃。霍集占于是带着他的王妃“香姑娘”到处躲藏。可是,无论躲得怎样隐蔽,清军总能找到他们。原来,是“香姑娘”的香气,暴露了他们的行踪。“香姑娘”落入了清军之手。

  有两名清军将领见香姑娘生得眉目妖娆,体态迷人,身有异香,便决意收留做自己的小妾。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争执得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最后找到将军兆惠,准备让兆惠决定她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