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华夏第一骂:孔明活活骂死王朗
一提“骂”,有人就狭隘理解为“骂脏话、骂下流话”,其实“骂”的含义宽得多;对于“骂”,有人不屑一顾,以为那是好人不该沾的恶习,其实只有“中华的脊梁”才懂得真骂,才在关键时刻敢骂,才骂得出水平,才会让骂名骂风永垂青史成为经典,才能够“嘻笑怒骂皆文章”!读一读我国的名著,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中国名著多有骂词,十分精彩,且合于骂技之法,我发现三大名骂就出自:《三国演义》、《红楼梦》、《射雕英雄传》三部名著。它们应该成为中国名著经典三骂。孔明骂王朗就是经典骂例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 这回的标题就是〈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事情经过:
——曹真领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三军鼓角已罢…孔明举目…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朗曰:“天数有变……”(他数罗了孔明一大通)言中有“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满含藐视之意,最后还叫孔明投降。
孔明只一通骂文,洋洋洒洒267字,“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罗贯中还怕读者对中国骂文化体会不深,又在后面贴了一首“后人”的诗,其中对“骂”的赞语是“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于是,这一仗孔明就赢了。
孔明可谓骂技高超,竟然将个大司徒、敌方军师活活骂死在阵前! 现就孔明的骂技作一分析:一是使用“缺骂”之技。“缺骂”是人身攻击。但有二法,一是“缺陷”,属生理性的,二是“缺德”。大凡丈夫之为,骂二不骂一。孔明骂的王朗“缺德”之为:“吾素知汝所行……”将他过去的劣迹骂了个透,没用一个脏字,最重的一句是“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二是使用“国骂”之技。中国很长时间的国骂是“贼”,是从春秋的“盗”演变而来,从汉代一直骂到袁大头,均称“贼”或“国贼”。孔明骂王朗为“苍髯老贼”。还有一并列的国骂“匹夫”,孔明骂王朗“皓首匹夫”。“匹夫”之骂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亚圣都骂人,且是国骂的发明者,这“骂”难道不算是中国文化?三是使用“奴骂”之技。“奴”,受人奴役,地位不平等。民间骂人之法,往往将对方的辈份或年龄骂到自己想要他达到的那个地位,因为想要在骂战中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比如骂小孩,可以骂为“你这个嫩爹!”小孩的辈份发生了变化,错位了,虚高了,但又得用“嫩”将骂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还可避免别人以为是真爹。同样,可以骂一个大小伙子“乳嗅未干”,他的年龄在骂中缩小了。其技法都是将本来的辈份和年龄骂到骂人者想要达到的那个地位上。干什么?接着就来了下一句“我养了你个活老人!”(嫩爹)、“谁跟你斗?”(乳嗅未干)。孔明骂王朗虽没将他的辈份骂错位,但将他的年纪在骂中强调了出来“苍髯”、“皓首”,意思是“老不要脸,这么大把年纪还不知趣”。为了骂词工整,就用了“匹夫”对“老贼”,“皓首”对“苍髯”。骂人也要骂得既有文采又有美感,还要用典,这才是“文”“雅”的骂风! 四是使用“咒骂”之技。孔明在骂文的第234~243字间,以10字篇幅,骂道“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这是“咒”人之死,骂得很是恶毒。按说,孔明要“尊老爱幼”才行,罗贯中在前文中几次强调王朗“白髯”,而那时孔明的年龄大约四十余岁,王朗可能比他大一辈。而小辈居然不是靠武装,而是靠文骂就在两军阵前把老前辈骂死了。呜呼哀哉!孔明是不是太过分了?不!因为此前是王朗先骂,骂词与孔明差不多,其使用的技法也大致相同,而孔明没被骂死,王朗却被骂死了。看来,要开骂,除了较量骂技之外,还要较量气度。也许有人会说孔明占年轻。我可要提醒说话人,你一定忘记周瑜比孔明还年轻!
诸葛亮骂得狠,不带脏,敢用忌技(缺、奴、咒),分寸掌握得好。效果特佳!雅士骂风,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