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1924年11月,应段祺瑞政府之邀,北上“会商时局”的,到达天津时病倒。当时以为是感冒,并未想到是不治之症,只是暂停公开活动,卧床休养。当时段氏政府来电催促,希望孙中山尽快到北京,虽然病情越来越重,但孙中山以大局为重,还是强忍病痛,于是月底动身,入住北京饭店。旋即,请协和医院医生狄博尔、克礼二人与施密特会同诊治,诊断孙中山得了“最烈肝病”。这“最烈肝病”到底是什么病?为了进一步诊查,医生打算通过外科手术来探查病情,但孙中山很固执,不同意开刀,只答应使用保守的内科治疗。
到1925年1月21日前后,病情发生变化,严重了:体温不正常,忽高忽低,脉博失常。在非进行外科手术不可的情况下,才由中、美、德三国医生共同会诊,决定开刀。但考虑孙中山当时已60岁了,年纪大了,恐支持不了,能不开刀就不开刀,手术方案遂暂缓,仍进行保守治疗。但接下来情况糟糕:不能进食,一吃就吐。尽管如此,是否进行外科手术,夫人宋庆龄及国民党一班要人一时仍不能拍板,最后由孙中山自己决定,同意手术。1月26日下午3点住进协和医院,很快进行手术。为孙中山做手术的,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专家。主刀医生是外科主任邵乐尔,助手是协和医院代理院长、与孙中山私人关系亲密的刘瑞恒。打开后腹部后发现情况还不是一般的糟糕,孙中山的肝部坚硬如木(肝硬化),长了一个肿瘤。当即割下肿瘤的外皮,进行化验,证实是恶性肿瘤,即大家常说的肝癌。
从1月26日这天确诊,到3月12日逝世,仅仅46天时间,可见孙中山的病情是很严重的。手术后不久,便进行了放疗,两天不见效果,病情急剧恶化。此时,大家仍对孙中山病情好转并未绝望。但医生知道,孙中山这病是好不了的。2月17日,刘瑞恒给孔祥熙写信,请他转告孙中山的家属和国民党内诸人士,明确表示孙中山患的是不治之症,时日不多,意思是希望准备后事,早作打算。原信是用英文写的,中文意思是这样的;“孙先生入本院即发觉所患为肝癌最末时期,为不治之症。经于剖割及将癌之外皮用显微镜考察证明,诊断为确。病状自不好而至极不好,余等以孙先生之生存为无希望矣。”
下一篇:我国古代立春迎春礼仪的初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