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兔兔?澳大利亚人恨不得灭绝它们(5)

2020-06-14 09:21 36806 移动版

  篱笆工程是完工了,但在洪水、强风甚至袋鼠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没过多久,篱笆墙上就伤痕累累,再加上兔子天生具有的打洞本领,兔子们很快就在整个澳大利亚畅行无阻了。

  后来,澳大利亚政府还曾动用空军播撒毒药,进行立体战和化学战,想对兔子来个斩尽杀绝。这一招开始确实有效,兔子们死伤累累。但是,由于兔子们的繁殖能力惊人,在撒药过后不久,兔子群依然兴旺。而撒下的毒药,却对草原的生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澳大利亚政府只好放弃这种方法,兔子们又一次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致命的武器

  到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最终决定采用生物控制的办法来消灭兔灾。生物学家从美洲引进了一种依靠蚊子传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是美洲兔,能在美洲兔体内产生并不致命的粘液瘤,但这种疾病对于欧洲兔子来说却是致命的。另外,由于这种病毒具有选择性,对于人、畜以及澳大利亚的其他野生动物完全无害,无疑是消灭澳大利亚兔子的最理想的武器。

  1950年春天,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墨累达令河盆地将这种病毒释放到了蚊子身上,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粘液瘤病毒一经引进,很快便在整个兔群中传播开来,兔子的死亡率达到了99.9%.到1952年,整个澳洲有80%~95%的兔子种群被消灭。困扰澳大利亚人近百年的兔灾终于被粘液瘤病毒这种致命的武器被控制住了。这时,可能最让澳大利亚政府感到遗憾的,就是没有尽早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早在1918年,一位名叫阿拉冈的巴西科学家就曾向澳大利亚政府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建议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

  随后,在澳大利亚兔子的故乡欧洲,法国和英国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来对付日益猖獗的兔害,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