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军事家和诗人。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后,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的杰出人物。他不但奠定了三国统一的基础,在文化方面颇多建树。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操多有开拓,诗歌苍凉雄健,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哀叹民生艰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尊贤纳才的胸怀和不懈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埋葬之地是一大谜团。史称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曹氏封地,今河北临漳),埋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与西门豹祠不远,称作“高陵”。按照曹操从简的遗愿,没有金玉珠宝之类随葬。陵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不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
唐贞观19年,李世民在征高丽途中,曾拜谒曹操的高陵,并作了“祭魏武帝文”。这说明唐初曹操的坟茔保存完好。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曹操陵墓倾颓无迹,逐渐成谜,众说纷纭。至北宋,对墓葬位置,已模糊难辨。时至南宋,随着对曹操偏见加重和对其人品的置疑,有关他设置七十二疑冢的传闻被大加渲染,似乎成了事实。
上一篇:世界末日预言背后的玛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