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为什么没有被损坏
壮观的九座王陵,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金光富丽。这里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附属建筑如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殿、角楼早已被风雨侵蚀而毁坏坍塌。但为什么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主体却依然挺拔独存,这原因究竟何在?一直是考古学家探寻的答案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南北中线为轴,左右对称的排列形式,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这也显示党项民族在中国建筑史无前列的创造和突破。也正是西夏王陵通过这种夯土方法和砖木混合密檐结构相结合,创造出我国园陵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坚固实用这也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王陵周围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王陵主体,使其免受风雨的侵袭。那为什么“同在屋檐”下附属建筑都已垮塌,唯独王陵主体依旧稳如泰山呢?这种言论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脚。其实,西夏王陵主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选贺兰山作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在中国早有三大龙脉之说,夏国主选在贺兰山麓,肯定寄寓了对西夏王国辉煌的美好宏愿。再有贺兰山可以阻挡部分西北风的侵入,这也正是与国文化常常讲“天时、地利”的含义如出一辙。可最让人见怪的王陵和附属建筑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失去附属建筑的依靠配衬,依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呢?这神秘的王陵背后又隐含着多少关于西夏王朝的神秘踪迹,西夏王朝的坚守又预示着什么?这些都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王陵上什么不长草
元代有一个《赵礼让肥》的折子戏里有一句:“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落草为寇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把贼寇当作草一般比较,说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环境多么贱恶,都能以顽强生命力存活。生活在贺兰山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没有草籽驻留生根的缝隙,在其坚硬且光滑的表面,没有草籽生存的条件,可是泥土能比石头坚硬吗?众所周知,石头稍微有裂缝,落下草籽,便可长出草来。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点缝隙没有。这很显然是一种牵强的说法。也有考古学家提出一种论点,可能当年建筑陵墓时,通过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又一个令人懊恼的问题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续近千年,即使真是这样,陵墓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泥土,这些浮土不是经过熏蒸的,草籽难道不能在此生根发芽吗?中国人总有一些“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样的答案很显然难以让人信服。王陵不长草的原因在哪?在王陵的修建过程中又有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又不禁勾起我的无限遐想。
下一篇:台湾澎湖海底发现神秘远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