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六大未解之谜:中国此后为何闭关自守(17)

2019-11-08 17:31 3584 移动版

  招藩来贡?

  其实,中国和海外国家的贸易关系,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到了明朝,明成祖派遣郑和大规模地进行海外出访,重燃一度在洪武末期停止入贡的贸易活动。从1405年到1433年这28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所赢得的成果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想。至此,明朝不仅在南洋、西亚地区盛名远播,更加深了中国对南洋一带的风土人情的了解,为中外交往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许多专家都认为,郑和出使西洋以和平外交为主调,“和顺万邦”、“共事天下太平”,这点与西方的“郑和侵略说 ”截然不同。尽管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他没有,也不想成为“海上霸主”,没有侵占、掠夺,始终只是充当沟通东西方的和平使者。每次返航时,都有外使随船来华,多时达千人。可见,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所谓的建文帝,更绝非“耀兵异域”。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在祖法儿(现为阿曼东岸),郑和船队以丝绸、瓷器等物资换得乳香、芦荟等物。而在阿丹(现为也门亚丁)则换得色彩各异的宝石、珍珠,及高二尺的珊瑚树。除此之外,还有让中国人津津乐道并深感好奇的狮子、花福鹿(即斑马)、豹、鸵鸡(即鸵鸟)、麒麟(即长颈鹿)等各种热带地区动物。

  由于中国自古就视麒麟为瑞兽,所以当麻林国(现称坦桑尼亚)赠送所谓的“麒麟”(即长颈鹿)时,引起明朝百官稽首称贺,纷纷好奇于这种长颈的吉祥的动物。不管是动物、香料,还是其他特产,原本都只为了朝贡而进入中国境内,久而久之,却成为中外通商的主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