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人生历来少不了美食这个主旋律。英国素以黑暗料理闻名,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的烤面拖牛肉、炸马铃薯和洋白菜以及受人喜爱的葡萄干布丁等都成为大家玩笑的谈资。历史上,食物也曾酿造过惨剧。1919年,美国波士顿的糖蜜储存罐突然发生爆炸,约230万加仑(870万升)糖蜜倾泻而出,造成21人死亡,损毁好几处建筑物。
但是诚如生命可贵,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有时甚至可以昂贵到惊人的地步。加拿大着名的枫糖浆失窃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2年,在加拿大一家全球战略性枫糖浆储备处,大约有600万磅(270万公斤)枫糖浆失窃。也许你会觉得盗窃枫糖浆是很可笑的行为,但如果你知道在当时的销售市场上,1桶620磅(281公斤)的枫糖浆售价为1800美元,大约是同期原油市场价格的13倍,你就笑不出来了。
我们可以将这些千奇百怪的食物趣事大致分为三类,如荒唐的食物名称、可以用来抵押和燃烧的奶酪以及需要勇气才敢挑战的食物,此外当然还有更多趣事。祝你看完后能有个好胃口!
10.蜜渍人(Mellified Man):坚果与蜂蜜的味道
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崩塌,欧洲经历了一段漫长蒙昧的黑暗时代(译注:欧洲史上约为公元476-1000年),而与此同时,穆斯林世界正处于智能与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哲学家们早就主张“一种文化的品性可以通过它的饮食来评判”,那么对穆斯林文化中的“蜜渍人”我们便只能感叹一句“天哪,这太令人作呕了!”
“蜜渍人”的制作过程很简单:挑选一名年长的阿拉伯人,让他只以蜂蜜为食,在他过世后再用大量的蜂蜜掩埋尸体。用蜂蜜腌制100年后,人们便将“蜜渍人”挖出并在当地的大巴扎集市售卖,以换取大量金币(在拉丁语中“mel”代表蜂蜜)。
“蜜渍人”是真实存在的吗?早在16世纪,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药典《本草纲目》中便有相关记载,但他也明确说明这只是传闻并无实证。我们看待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应当如同看待甜言蜜语和精美糖果一样,持保留态度。
9. 成批奶酪可以作为抵押贷款
奶酪爱好者都应该知道,全世界只有意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亚 – 罗马涅大区(Emilia-Romagna)生产的奶酪才有权利称为帕尔马地方奶酪(Parmigiano-Reggiano),这种硬质干酪由牛生乳制成,被称为奶酪之王。但在世界金融领域,拉文纳(Ravenna),博洛尼亚(Bologna)和帕尔马(Parma)这三个意大利城市则以其奇特的财务交易而闻名——这些地方的银行允许用名贵奶酪做为抵押品进行贷款。
意大利埃米利亚诺信托银行(Credito Emiliano SpA)曾经一度存放了约450,000轮80磅(36公斤)重的帕尔马地方奶酪,并加以照管。这些奶酪累计起来可以折价约1.6亿欧元,粗略估计合1.76亿美元市值。通过接受乳制品抵押贷款,银行向当地的奶酪生产商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在烤制加工产品期间,生产商必须支付牛奶采购和存储的费用。
从埃米利亚诺信托银行申请的信贷最高可达奶酪市场价值的80%。每一轮奶酪都印有品牌的序列号,这些序列号在之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2月,一些窃贼挖掘地道潜入奶酪贮藏所,在被捕之前他们运走了570份奶酪轮。当时银行必定相当恼火。
8. 芝士:火与苍蝇的结合
其它国家出产的芝士可能需要加入酒精才能燃烧起来,而挪威海湾地区出产的一种褐色的芝士则不用任何添加物就可以像轮胎起火一样烧起来。事实上,杰托斯特芝士(brunost)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芝士。就像意大利乳清干酪(ricotta)一样,制作杰托斯特芝士不仅要使用凝乳,还要使用乳清——就是那些牛奶凝固后被过滤出来的液体。这样生产出来的就是甜甜粘粘的焦糖色乳糖。这些像砖头一样的脂肪和糖,如果自顾自地熊熊燃烧,其释放出的能量堪比一货车燃烧着的货物,能导致一个挪威隧道关闭4天之久。
或许你有很多种理由想燃烧芝士,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讲芝士火锅或是希腊奶酪(saganakis:需要煎或炸)。再来看看撒丁岛布满虫蛆的非法芝士:卡苏马苏(casu marzu)。可谓是“假如你不能打败你的敌人那就吃了它们”的现实版写照 。这种腐烂的羊乳芝士需要添加幼虫来激活。
芝士制造商给予催化,苍蝇会在上面产卵然后孵化成幼虫。这些小蛆们用自己小小的牙齿在芝士里不断爬行,他们释放出来的具有腐化作用的酶正是制作出其特色风味和口感的一种最关键的发酵剂。当你吃这个的时候最好闭上眼睛,至少可以装作不想让这些任性的蛆蛆们跳到你的眼睛里去的样子。
7. 圣诞美食是什么——好奇心害死猫
在美国,圣诞节算得上是某种等价交换:庆祝圣诞节的人们给圣诞老人留些饼干和牛奶,而圣诞老人则留下美食在人们的长筒袜里。不仅美国,世界各地的节日传统里都少不了食物。
就拿欧洲的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圣诞节传统来聊一聊,这当中有些可能仍然适用,而有些已经不适用了(如果你知道,请留下评论告诉我)。在奥地利(Austria),每年的12月5号,即圣尼古拉斯节(St. Nicholas Day)前夕,乖孩子一般会在他们的鞋子里收到糖果,而淘气的小朋友则只能收到煤或是土豆。而在巴伐利亚(Bavaria),农民们曾一度邀请自己的果树参加午宴,以期望获得好收成。如果被邀请的果树没有赴宴,农民们就把午餐送去献给果树——或者更准确地说,献给他们认为住在树里的精灵。
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夕想要获得好运(还不如说他们是想感受一下海姆立克急救法)他们就会在午夜钟声敲响时吞下十几颗葡萄。在瑞典,为了纪念圣卢西亚(St. Lucia),庆祝圣诞节时家中的女孩会换上白色的衣服,在头发上插上蜡烛,并用一种特制的小麦饼——露西亚面包(lussekatter:藏红花小圆包)来叫她的家人起床。(译注: Heimlich: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冲击腹部排出异物的手法)
圣诞节对欧洲的猫来说是一段艰辛的时期。冰岛人会给自己家的猫装扮上蝴蝶结以免被别人误认为是会变形的圣诞怪猫,据说这种怪猫会把在圣诞节中只收到玩偶的孩子们吃掉。不过比起瑞士的猫,它们就幸运多了,瑞士仍有少数顽固分子至今还会把本地猫咪当作他们的圣诞大餐。
6.美国的河马肉差点成为盘中餐
20世纪初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时代,人们怀着探索精神,通过科学和技术,探索世界上的奇闻趣事。在面对真实的或假想的问题之时,你诚然可以靠别人来帮你解决,但这些解决方法要么无法实践,要么有不道德之嫌。
当时,美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人口爆炸式增长,而国内却缺乏足够的食物。尽管有人建议通过建立羚羊或者鸵鸟养殖场来解决肉源的问题,但最切实可行的做法,却是选择河马肉。他们的理由是,河马可以在不适合养牛的地方生存和养殖,而且这种所谓的“湖奶牛”(虽然河马一词在希腊文中表示“河流的马”,但是仍有不少营销书这样为它命名)能够清除路易斯安那州湖沼的水葫芦,解决生物入侵带来的水道堵塞、鱼类死亡问题。
尽管这个想法得到了诸如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等名人的支持,但最后还是被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农场淹没。
5.利用爆炸冲击改变肉质
多年来,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 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搜集了各种使肉质鲜嫩的技术,从传统手艺(敲击,酶嫩化剂)到创新技术(使用压力脉冲或声波让肉均匀变化)应有尽有。但却没有技术能比得上序号为3492688 A的美国专利,它被低调地命名为“柔化食品设备”。1966年,查尔斯·戈弗雷(Charles S. Godfrey)提出申请这项专利,宣传通过烈性炸药打破动物的硬质纤维肉,并把炸药和牛肉放在同一个水罐中来达到最佳效果。
戈佛雷认为,高爆方法能在激振前沿(shock front)创造出更显着的突变,从而弥补过去其它压力技术的缺点。也许他这项发明真的很厉害,因为他的设计理念已经在其它几项专利中得到体现,而且至少有一家公司已经把这项技术付诸实践。
作为早期核武器研究的先驱,戈佛雷还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爆破技术老兵。20世纪50年代,他在埃尼威托克的环礁(Eniwetok Atoll)协助设计微型核武器爆破试验,此外他还持有高速炸药、变形炸药、爆破和开挖岩石炸药的专利。
4.异食癖:吃任何东西,什么都可以吃
任何人都可能有一些奇特的欲望,但是却很少有像那些异食癖患者一样有着令人咋舌的欲望,他们吃各种东西,比如木头、泥土或者油漆木片这种没有营养的物质。异食癖(译注:pica,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饮食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这个单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意思是喜鹊,因为喜鹊普遍被认为是吃任何东西的鸟类。
借助拉丁语和希腊语,使得每一种神经病症都有学名,不过异食癖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食木癖患者是来形容那些喜欢吃纸,铅笔,树皮或者是其它木质品的人,而习惯吃玻璃的人则被称为食玻璃癖患者(hyalophagia),此外还有喝尿癖(urophagia)、食粪癖(geophagia)、食土癖(geophagia),食己癖(autosarcophagy,喜欢吃自己的肉),自然也有食人癖(喜欢吃人肉)患者。
而有食毛癖(trichophagia)的人则喜欢咀嚼或者吞咽自己的毛发,这样会导致肠子被危险的毛团堵塞,需要动手术来疏通。2007年,曾有一个18岁的食毛癖女性,通过手术移除了塞满其腹腔的近10英镑重(4.5千克)的毛发团。
不过这些强迫症主要和心理状况以及学习障碍有关。在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人身上,这种异食癖的发病率大约在4%到26%之间,这种病症还可能引起克莱恩莱文综合征(译注:也称睡美人综合征、周期性嗜睡与病理性饥饿综合症)、智力缺陷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并发症。但是健康的孩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成人也会突发异食癖,有时只是因为他们的饮食不均衡导致缺乏营养物质。
3.咸菜冰激凌味儿的料理——揭秘孕妇的奇葩口味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孕妇催着丈夫去买咸菜和冰激凌,让他快去快回。这个情景着实老套,也再平常不过。怀孕能让你的口味变得奇特,原来的饮食习惯会加倍凸显,还可能发生从来没有过的激烈反应。。然而,研究者们仍然不了解这些奇特口味背后的生物学和行为学原理。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孕妇饮食偏好模式。例如,在一些饮食文化中,准妈妈们的口味会变淡;在坦桑尼亚,孕妇变得爱吃肉、芒果、酸奶酪、橙子、大蕉等食物以及爱喝软饮料;而在美国,孕妇的日常饮食则偏重奶制品和甜品。研究者还发现,孕激素的变化能导致神经肽Y(neuropeptide Y)增多,而神经肽Y是下丘脑产生的一种与食欲有关的信号激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奇特的口味呢?可能是为了抑制怀孕期间闻到的、吃到的或只是假想的怪味,以及突发的妊娠反应。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具体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2.鼻子熟识美味
我们都知道嗅觉能引起我们的食欲、激发我们的情绪、勾起我们的回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察辨味道主要还是归功于我们舌尖上小小的味蕾。在神经美食学领域的研究者看来,我们早已落后。
味蕾进化是为了分辨基本的甜、咸、酸、苦及鲜(蘑菇或酱油的咸味香精),以此来帮助我们区分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发现人体所需盐分、检验食物是否成熟、探测毒素以及识别蛋白质。但嗅觉,尤其是余味,在我们品尝食物时从嘴里飘进鼻腔,如此便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幅更完整的图片。嗅觉是如此微妙,科学家们将它与视觉做对比,来找出数百万种味道混合成“图片”的形成方式以及其相似性的判定方式。研究进一步认为嗅觉与心理健康和神经可塑性(译注:即大脑细胞连接引起的结构改变)相关联。
而所谓的分子美食家,就是那些为了艺术效果和食用效果去研究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在食物的再创造过程中悉心运用气味和芳香剂的人。(译注:分子美食家就是用科学的方式理解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把食物进行再创造。)但是唾液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大了隔离关键性“味道因子”(smell-ecular)的难度。噢!对了,市场总是以此为促销噱头。
1.食物的其它名字
食物通常有许多名字。有些是有着细微差别的,比如胡荽叶和芫荽叶分别指芫荽植物的种子和叶子。但也有一些认错食物名称的事例,比如每到感恩节,大多数美国人会错把番薯称为薯蓣,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
出于营销目的,还有一些食物采用了新名字。如芥花油(是从 “Canada Oil Low Acid” 四个字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意为 “低酸加拿大油”)实际上是一种经特殊培养的菜籽油,但或许是为了避免”rape”(芸苔或甘蓝型油菜,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这个词汇带来消极影响,也或是为了区分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早期菜籽油,它就被重新命名了。猕猴桃并不是来自新西兰——它其实是中国鹅莓,是出口商为避免冷战期间美国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重新起的名字。它也不是醋栗,所以只是他们换了名称而已。
巴塔哥尼亚(Patagonian)齿鱼(小鳞犬牙南极鱼)被重命名为智利海鲈鱼是为了更好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它不是鲈鱼,但它现在也面临过度捕捞的局面。基于类似的原因,餐厅顾客现在都知道听起来更有吸引力的“罗非鱼”其实就是“燧鲷”(大西洋胸棘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