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鹦鹉学舌之谜(2)

2019-12-08 11:21 14264 移动版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发音法研究专家丹尼尔-玛古里亚斯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些小鸟的表现值得人类的敬佩,可是为什么在众多鸟类当中,只有鹦鹉独享了这一非凡的语言能力,它们是从那里练就的这种‘巧舌如簧’的本领呢?”

  人类的嗓音是由两个不同的过程共同作用发出的。首先,人的喉部作为一个声音源,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能量发出声音。同时,当声音振动经过了人的咽喉、舌头和口鼻部位时,一些特殊的生理构造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部分频率的振动被吸收,另一些则被适当地加强。经过加工过滤之后的这种声音振动便构成了人类特有的音色频率范围。

  在人类的整个发音过程中,活动灵巧的舌头动作不断改变音频“共振峰”的频率范围,对过滤声音频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鹦鹉又是怎样控制它们的舌头,完成这一复杂的发声过程,这其中有众多问题困扰着研究人员。比如说当鹦鹉活动舌头模仿人声时,这些舌头动作能否通过“共振峰”改变声音频率范围呢?或者也许它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本身就不需要做什么调整。因为有一种可能就是,当鹦鹉在学舌的过程中并非用喉部发声,取而代之的是用只有鸟类才有的特殊器官——“鸟类鸣管”或是其它什么特殊的发声渠道,直接模仿出人类说话的声音。

  鹦鹉在认识了一些物品后,无论怎样改变其形状,它都能认出来,而且还会使用“触类旁通”的方法。认识某种颜色后,它会说出从未见过的某东西的颜色。鹦鹉学了不少词汇后,便能够把一些词组合起来,用来描述从未见到的东西。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分类概念和词语组合能力。鹦鹉没有发达的大脑来思维,但它能说一些未被教过的东西,难道它真的懂得所说“话”的含义,能运用人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吗?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