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国消失之谜(5)

2019-11-21 13:41 14236 移动版

  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地区活动着许多游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有六个部落较为强大,历史上称他们为“六诏”。“诏”字的意思,在当时大理的方言中有“王”的意思,而在今天的白族语言中,意思为“一片土地”。所以,当时的这六诏是各自分别占领一片土地的六个部落式的小国。

  大理的巍山县是当时六诏之一“蒙舍诏”所在地,人们又称这里为巍山坝子。因为“蒙舍诏”的地理位置处于六诏的最南端,所以人们又称“蒙舍诏”为“南诏”,相传,南诏的首领名叫细奴逻。

  相传,公元646年,唐朝册封张乐进求为云南大将军,他以部落盟主的身份召集各部落的首领集会,南诏首领细奴逻也应邀参加。就在他们一起誓盟的时候,一根铁柱顶上的金缕鸟突然神奇般地活了,它飞落在细奴逻的右肩,在随后的几天里,它都一直停留在细奴逻的肩头。

  此情此景让张乐进求和各部落的首领都非常吃惊,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在暗示南诏首领细奴逻将成为他们的大首领。于是,张乐进求将部落盟主的位置主动让给了细奴逻,并将自己在喜洲家中的三公主金姑嫁给了细奴逻为妻。

  相传金姑嫁过去后,把家乡一些先进的技术带了过去,她教彝族妇女种田、织布、纺线、刺绣,与当地的人们关系处得非常好。她鼓励自己的丈夫细奴逻对内实行仁政,对外避免战争,使得这一地区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金姑也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

  金姑每年都要在一月回喜洲娘家,到了绕三灵的时候再回巍山,因此当地人流传下了送金姑的习俗,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会在巍山供奉金姑的庙里放几双新鞋,希望金姑穿着它再回娘家。

  对于金姑在历史上是否真正的存在过,史学界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肯定或者否定,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这个神秘女子的热衷。

  在细奴逻的努力下,南诏国开始兴起,等到他的后代皮逻阁时,洱海地区得到了真正的统一,从朦胧的南诏历史可以看出,这块苍山洱海间的沃土,迸发出一段延续了五百年的辉煌,直到公元902年,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他把南诏国的国王和他的家人800多口全部杀死,自立为君,南诏国宣告灭亡。三十多年后,那里才出现了金庸笔下的大理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