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纪功柱”还是“祭祀柱”?
从大理州弥渡县城出城而去,向着西北直行,约莫6公里处,就到了太花乡庙前村的铁柱庙。庙门口的一组石碑说明了铁柱的重要意义:“南诏铁柱,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庙门,一组完整的仿唐建筑扑入眼帘,三院一拱桥一砚池两戏台。最里面的院子里,屹立着一根直径33厘米、高3.3米的铁柱,铁柱的柱身上,刻着一行字,标记了立柱时间,“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弥渡县的南诏铁柱成了至今唯一幸存的铁柱,那么,南诏铁柱是否就是“唐标铁柱”?
今年62岁的张昭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在县文化馆分管文物,1998年弥渡县成立了文管所,并由他担任所长。可以说,在铁柱研究上,他是弥渡县的“第一人”。张昭解释,孙冉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提及“唐标铁柱”,目前史学界已认定了以下观点: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监察御史唐九征铸铁为柱,以记其功,也就是说,众多史学家认为唐标铁柱是唐朝的“纪功柱”。
但是,南诏铁柱的柱身所刻的是“维建极十三年”,建极是南诏第11世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为公元872年,时间上相隔了百余年,因此,有人认为南诏铁柱不是那根唐标铁柱。而公元872年南诏确实是唐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有人因此认为南诏铁柱就是“唐标铁柱”。
然而,张昭认为铁柱是根祭祀柱,其中包含了彝族的树崇拜。
“彝族的风俗是死者下葬后,大孝子要在死者坟地上选一棵小松树带回家,雕成5寸左右长的人形。供奉三代后,再把小木人送入本族的祖宗树,彝族人每家祖坟上都有一棵祖宗树。在他们看来,祖宗树比老祖宗还大,先有祖宗树,后才有老祖宗。而且,在弥渡彝族的每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祭祀南诏铁柱的地方,当地人叫皮连格,意即大丫口,每年的正月十五,每个村都要选代表到铁柱庙亲自朝拜铁柱老祖,剩下的老人、妇女、小孩及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到皮连格祭祀铁柱。‘树’和‘柱’都是木,而且,立柱最初是为了纪念金翅鸟,柱从树出,所以,人们就从祭树变成了祭柱。”张昭之所以认定铁柱是根祭祀柱,还源于铁柱上方伸出来的三个叉。在铁柱上次维修之前,铁柱上方是有三个木制的叉,而在彝族祭祀风俗中,祖宗树的树顶上面也必须留有三根树杈,因此,这与祖宗树的造型完全一致。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木头容易腐烂,2004年维修铁柱庙时,上面的三个木叉已被三条镀金铁龙所取代。
上一篇:探索人体漂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