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连原子弹、生化武器这种毁天灭地的武器都出来了,其实大自然中也有堪比生化武器的毒素,据传南美箭毒蛙1克毒素可以毒死1.5万人,威力真的是堪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甚至比原子弹的造假更加的便宜,那么传说中南美箭毒蛙毒性真有这么强?下面去看看吧。
许多人看到动物世界十大毒王排名就已经非常惊讶了,毕竟澳洲太攀蛇一口毒液能毒死千人就已经让许多人惊为天人,但是相比于南美箭毒蛙毒性有多强又好像弱了许多,南美箭毒蛙1g就可以毒死1.5万人,100g可以毒死150万人,1kg可以毒死1500万人。这样一对比,无疑是极其可怖的。要知道,二战时期,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导致的伤亡数量为20万。
不过,南美箭毒蛙的毒液想要杀掉1.5万人也不太容易,因为它的毒液只能通过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
所以说南美箭毒蛙毒性在新闻中有点被刻意夸大了,在箭毒蛙的原产地中南美洲,土著居民常用一种金色箭毒蛙的毒液制作吹箭,狩猎动物。他们小心翼翼地隔着叶子捏住蛙的头部,再将削好的硬木箭头在箭毒蛙的身体上反复摩擦、挤压,使箭头沾满毒液。这种毒液中毒素,比一克便能致人死命的番木鳖碱还要强上数百倍。一只金色箭毒蛙身上的毒素至少能毒死十个成年人,而且无药可解。
其实,箭毒蛙毒液的基本用途之一是杀灭细菌,防止在雨林中发生感染或滋生真菌。箭毒蛙的皮肤表面有许多用于保持湿润的黏液腺,在粘液腺的周围长有能够分泌毒液的微小开口。箭毒蛙毒液中的致命成分——生物碱,能够阻碍其他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中枢的指令无法正常传达给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不过,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箭毒蛙都具有金色箭毒蛙一样的猛毒。一般而言,不同种类箭毒蛙的毒性强弱不一,而且其毒性的强弱与其身体的颜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发现,长时间人工饲养的箭毒蛙虽然颜色依旧艳丽,但往往会失去毒性。箭毒蛙的毒性,这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箭毒蛙体型小,通常长仅1~5公分(0.5~2寸),但非常显眼,颜色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栖居地面或靠近地面,全部属于毒蛙科(Dendrobatidae),但并非所有170种都有毒。箭毒蛙具有某些最强的毒素。这种两栖类身体各处散布的毒腺会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碱。
许多箭毒蛙的表皮颜色鲜亮,多半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这些颜色在动物界常被用作一种动物向其他动物发出的警告:它们是不宜吃的。这些颜色使箭毒蛙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们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攻击者不敢接近它们。最致命的毒素来自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产的科可蛙,只需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个人。
由于具备了另掠食者避之不及的毒素,箭毒蛙的许多特征和行为都与一般的蛙类不同。它们的体色大多鲜艳夺目,像是在故意宣示自己的存在感。雄蛙毫无顾虑地鸣叫、打斗,宣布地盘。雌蛙则能够背着蝌蚪四处奔走,爬上爬下。在大白天悠闲地享受日光浴似乎也是箭毒蛙的一项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