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的舅舅在四季青市场做生意好多年了,外甥出事那天,他也在现场。120急救医生、浙二急诊医学科的医生问每个人,都是脸色凝重,他也怕了,不敢去看外甥。
他告诉记者,那天浙二急诊医学科周光居博士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周医生对他说,小陈那么年轻,我们一定会尽300%的努力。
这句话也给了小陈一家勇气,虽然ECMO费用很昂贵,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取得最终成功,但是家人决定尽最后努力。
12月10日,小陈用上ECMO,血压逐渐稳定;6天之后,小陈的心肺功能初步恢复,撤下ECMO,这期间做了两次CT,确认大脑功能是否受损。
“张主任看到CT,第一时间告诉我相当好,我才真正放心。”这两次CT,小陈的舅舅印象很深,因为连着ECMO,小陈身上插着很多管子,一旦脱落,意味着相当于4个暖壶的血液会迅速流失,这种情况做CT,家人和医生都很紧张。
11天后小陈苏醒
医生微信上写下700字感言
距离出事11天, 12月20日那天,张茂出差刚上火车,就接到周光居的电话:小陈完全醒过来了。
接到这个消息,张茂非常激动,很少发微信朋友圈的他,放下电话,就在微信上写了700多字的感言。 张茂在微信上写着:叶克膜(即ECMO),不是心肺复苏的终极神器,神器也离不开尽心尽职医生,配合默契的团队,还有信任支持医生的家属。
几天之后,小陈从ICU转入心内科病房,医生也明确了心脏骤停的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周二上午,小陈又接受了手术,由心脏内科项美香教授、蒋峻主任的团队植入了便携式除颤器,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昨天下午,记者在浙二门诊7楼心内科病房,见到小陈和他的家人。
小陈坐在床边上,戴着黑框眼镜,人长得干净帅气,心情也不错。小陈的父母、姑姑、舅舅都在,大家脸上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记者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
小陈的舅舅写了感谢信,准备了锦旗,上面写着“救死扶伤,创造奇迹”8个字,准备在出院前送给浙二医院的医生。
新闻延伸
心脏骤停
即使发生在医院
抢救成功率也仅16%
杭州市急救中心城东急救站站长付卫林,昨天也特意来看望小陈。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付卫林,请他谈谈急救回来的心脏骤停病例。
付卫林告诉记者,2014年,杭州市急救中心接到779例心脏骤停的报警,其中44例在现场恢复心跳,但最后只有5例活下来了。对这5例,急救中心做过回访,发现当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都在10分钟之内。
“没有像小陈那样,13分钟之后接受心肺复苏,还能活下来的。”付卫林说,如果拨打120之后,能按照120的电话指导立即给小陈做心肺复苏,情况会更好。
据介绍,心脏骤停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医院内,抢救成功率在16%,如果发生在院外,这个概率要低得多,国际上能做到5%左右,中国的数字要低的多。
付卫林说,5位得救的病人中,有一位50多岁的大伯,是在家里昏倒的。当时大伯的老伴打了120,虽然没学过急救,但是大妈按下免提,按照急救人员的指示,给老伴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后来这位大妈还特意和女儿一起,到急救中心来参加急救培训,并拿到了国际急救证书。
“如果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一定不能依赖专业人员,公众学一点,真的很有必要。”让付卫林比较遗憾的是,得救的5位病人,都是医生及时赶到,或者家人在急救中心电话指导下,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普通市民还是很少参与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