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吴芮千年尸体完好无损(4)

2019-06-11 10:56 4556 移动版

  意想不到的是,吴芮于封长沙王的当年即一命呜呼了。一个无病无灾的显赫王公莫名其妙地撒手归天,留下了一大堆历史谜团。坊间说法有二:一为行军死于营中说。因当时边陲未定,吴芮为长沙王后,刘邦诏令其率兵去安定福建,行至金精山一带(今江西宁都县西北15里石鼓山),不堪劳累,身染沉疴,中途病逝,死后谥文王。另一种说法是刘邦密诏长沙国丞相利苍将其用毒药害死。

  两种说法皆无过硬的证据支撑,到底谁是谁非,或者二者皆非,不好妄下论断。班固在《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中,对吴芮之死只是一笔带过,并未提及死因,文中说:“项籍死,上以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后来7王皆反,旋被翦灭,唯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5代,以无嗣而国除。因而班固赞称吴氏“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

  吴芮在位时,为政以德,颇得民心,死后臣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据光绪《旧府志》载:吴芮墓遗址“在北门外祀汉长沙王吴芮。今此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即其地。”传说吴芮墓高22米,墓旁立一祀庙,叫吴王庙。吴王墓遗址流传到今,大概是人们追念其功德所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临湘县北有吴芮墓,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及佳憩也。”郦道元所见之景象,离吴芮墓被掘已过去了约250年,遗留的当是一个空土堆而已。

  至于郦道元引《世语》故事中提到的那位吴纲,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一度任诸葛诞长史,着名的《三国志》两次提到过他的名字、身份和在群雄争霸中所扮演的角色。《魏书·诸葛诞》中,作者陈寿在论及魏国大将、琅琊阳都人诸葛诞谋反时,曾云:“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

  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琳,杀之。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三国志·吴书·孙亮》篇也有记载:“(太平二年)五月,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之众保寿春城,遣将军朱成称臣上疏,又遣子靓、长史吴纲诸牙门子弟为质。……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杀文钦。三月,司马文王克寿春,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这一记载道出了魏国叛将诸葛诞与部下吴纲等人的命运。

  陈寿作《三国志》约130余年后,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作《三国志注》,裴氏本着“鸠集传记,增广异闻”的精神,于诸葛诞传中吴纲姓名后。

  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砖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

  裴氏与郦道元所引皆为同一作者所说的同一件事,但稍有出入。就年代先后而言,裴氏与郭颁几乎同处一个时代,着成《三国志注》的时间比郦道元的《水经注》早几十年,所引当更接近《世语》本意。但有一关键之处恐怕不及郦道元准确,这就是发冢之目的是为“取木”还是“以其砖”的问题。

  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凡长沙一带的西汉贵族墓葬,皆为竖穴木椁墓,即挖一个大土坑,在坑底用上等方木搭成椁室,然后放入木棺,棺的层数以墓主生前的身份而定。坑内几乎无一砖一石,与后来明清券洞式墓葬大为不同。此点当是裴氏之误。

  既然长沙王吴芮与长史吴纲在史上确有其人,关于墓冢被掘以及寿春奇遇是否属实,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自《世语》披露之后,遂成为后世好事者长期探究的一个谜团。